试论“海人”精神

发布时间:2021-03-16

  19804月初至5月中旬,由蒋新松带队的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长春光机所、海洋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机器人需求调查,拉开了中国水下机器人研究的序幕。19828月,智能机器在海洋中的应用(‘海人’一号试验样机)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19878月,海人一号完成鉴定,标志着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正式诞生 

  19885月,以“海人”一号研制原班人马为基础,沈阳自动化所首个独立的海洋机器人研究单元——海洋机器人工程开发及应用公司成立。由此,水下机器人研究群体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海人。“海人”群体已从当初的几十人,如今发展为3个整建制研究室、近300人的专业化队伍,从近海到远洋、从海面到深渊,都留下了沈阳自动化所“海人”勇于拼搏、不懈追求的足迹,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先”的“海人”精神。 

  本文就“海人”精神的主要内涵做些探讨。 

  1求真务实 

  首先,最初选择水下机器人方向作为沈阳自动化所乃至中国机器人研究的突破口,充分体现了这种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19798月,以蒋新松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考察组赴日本考察。彼时日本机器人刚刚从低潮中开始复苏,考察组回国后“讨论集中在研制人所不及的环境中应用的机器人,也许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属于这样情况的在当时有两类:一类是核辐射下应用的机器人,另一大类就是海洋机器人。”考察组最终形成共识:我国需要研究机器人,在我国当时劳动力丰富的情况下,搞特种机器人容易得到用户和领导支持,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将是我国机器人研发的突破口 

  其次,“拿来主义”“借船出海”也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毋庸讳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改革开放后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和前苏联的先进技术,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依靠自主创新是我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工作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条件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或改进,是我所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我所水下机器人事业发展中的一条经验”。沈阳自动化所80年代中期与美国合作引进RICON-IV90年代初与俄罗斯合作研制6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以及与意大利合作研制海缆埋设机,这三次重大国际合作都是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受益匪浅的成功范例。通过国际合作,沈阳自动化所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也开拓了理念和文化的视野。 

  再有,沈阳自动化所在引进技术时并没有停留在对国外技术的简单复制上,以RICON-IV引进为例,针对一些国内市场不能提供的和对今后发展有价值的零部件进行国产化,充分利用国内自身已有条件进行二次开发,如研制新型航向显示器、字符叠加器、二线深度计、水下灯和云台、水密接插件、浮力珠和浮力块、摄像机、成像声纳、水下机械手和工具包等一大批零部件,从原来的观察型提升到作业型水下机器人,既满足了国内的现实需求,又符合具体的国情。 

  这些都体现了沈阳自动化所“海人”的求真务实精神。 

  2甘于奉献 

  水下机器人学科发展是集体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辛的事业。个人总是被集体所“掩盖”,分系统经常被总体所“淹没”,荣誉也常常被“型号项目”所“隐藏”。一个重大项目的最终完成,往往需要810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海人”,一辈子可能也就做几个有影响的项目。经年累月的现场试验,舍小家顾大家,是“海人”的常态,没有点儿“精神”,就吃不了“水下这碗饭”。湖上、海上试验,常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风吹日晒、晕船失眠、寝食难安,南极北极的高寒、太平洋大西洋上的恶劣海况,造就了“海人”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坚毅性格。以19958月“CR-01”太平洋试验为例,“海人”群体“克服了太平洋上工作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顶酷暑(身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汗水流了一身又一身),抗晕船(每天浪涌均在5米以上),抗大洋综合征(吃饭没味,睡不好,心发慌),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战胜道道艰难风险,在恶劣的海况下圆满且出色完成任务”,受到时任国家科委主任朱丽兰的高度评价。 

  据徐凤安和谈大龙先生回忆,仅在1988年至2003年无缆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开发期间,“海人”群体节假日几乎不休息,平均加班加点达到1500人次/年。所长蒋新松在总结“海人”一号研制经验时归纳的第一条就是:“培养了一支不为名、不为利,具有献身、创业精神的专业队伍”,他自己就是践行这种精神的代表,生前常讲“活着干,死了算!”他甚至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来人继承和发扬。 

  3团结协作 

  水下机器人是大型、复杂、多种技术的集成体,学科面宽,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团结协作,单打独斗是很难干成水下机器人这个大事业的。蒋新松将沈阳自动化所与其他研究单位进行比较时曾形象地比喻:一对一单打对方能赢,二对二双打可能平手,三对三我方胜算的几率大。靠着这种精神,海人团队在并非优势的领域连创佳绩,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在机构、人员越来越分化,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都争相竞争水下机器人这块“肥肉”的今天,团结协作显得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制胜的武器。 

  在水下机器人发展的历史上,“海人”一号研发,仅沈阳自动化所先后就有上百人投身于此;“探索者”号研制,集中了国内7家单位、所内外超过5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国内近20个单位参加了RICON-IV的国产化工作,等等。封锡盛院士总结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行‘五湖四海’大协作的方针,很多项目都有七、八个单位乃至二、三十个单位合作。我们把水下机器人当作是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平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制的多普勒声纳、侧扫声纳、成像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等多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声纳,就是依托于一代又一代的水下机器人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水下机器人是这些声纳原理验证、技术试验、评价和产生改进依据的平台。……合作、共赢是水下机器人研发中的靓丽风景,是特色,也是我们能不断为我国水下机器人事业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因素。”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促进了水下机器人技术自身的学科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 

  4敢为人先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敏锐的超前思维——敢想;另一方面是大胆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干。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被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机器人技术更是首当其冲。在机器人领域,又将发展水下机器人放在最高优先级,“七十年代末期,蒋新松同志又大胆地提出开展水下机器人研究,在当时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个从来没有下过海的旱鸭子要搞水下机器人,这太让人难以想象了,因而遭到了一些人的怀疑和责难”,而且“在水下机器人研发战略方面,我所始终坚持把握水下机器人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集中力量研发总体集成技术、先进结构技术和核心控制技术等”,这不能不体现出以蒋新松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水下机器人先行者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 

  向海洋进军需要水下机器人,国防安全需要海底无人观测设备,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在越来越宽广的领域获得应用,这就需要“海人”不断开拓进取,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水下载体。当年在完成RICON-IV的引进后,沈阳自动化所就向中国科学院申请了“八五”重大项目“大马力、强作业水下机器人”,但并未获得支持,无果而终。此后不久,蒋新松率团访问苏联远东海洋技术问题研究所,“以常人少有的决心与胆魄‘先斩后奏’,双方签订了合作开发6000M(水下机器人)的协议。回国后,蒋所长游说各方,争取资金,组织队伍,确定方案,于19959月在夏威夷以东海域成功进行了深海试验。” 

  沈阳自动化所开展的研究课题大多数在国内具有开拓性,如遥控水下机器人、自主水下机器人、海底行走机器人、长航程水下机器人、万米水下机器人等,均属国内第一。谈大龙先生在回忆中说,“多年来,沈阳自动化所的一批批年青人在缺少权威和‘菩萨’的情况下,发扬敢想敢干、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敢于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和壮大自己。在认准了方向之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是技术的或是非技术的,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驱使着自己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精神就是沈阳自动化所的传家宝。”这是“海人”敢为人先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今天,我们将沈阳自动化所的“海人”精神概括和凝练为: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先。在未来的日子里,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群体,就是要继续秉承和发扬这种“海人”精神,为水下机器人事业的长远发展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作者:梁波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纪委书记

  2021315日星期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