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外网 / 所内网
   首页 通知公告 所庆安排 所庆动态 作品展示 视频留影 图像记忆 所庆寄语 联系我们   
 
陈玉:改革开放在我所
发布时间:2018-04-09 来源: 【字号:  

  今年是沈阳自动化所建所六十周年,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如一缕春风,推开研究所尘封已久的大门。

  以蒋新松为代表的一批长期受历史原因影响的科研人员,站上前台,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知识、懂专业、热爱事业、拼搏工作、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在他们带领下,开始了沈阳自动化所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人工智能学科方向 

  我所自成立到改革开放,一直是以工业自动化为主,后来陆续增加了一些军工任务。随着国家的发展,一些产业部门一般的自动化任务已能自行完成,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我们必须开拓新领域,人工智能就是被我所确定的新方向。

  当时人工智能在世界各国也起步不久,围绕这个方向,我所也迈出了第一步。先由情报室全面调研了解世界相关科研进展,根据这些信息,选择了当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物——美国斯坦福研究所人工智能中心主任N.J尼尔逊教授。尼尔逊博士1933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56年和195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电气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1961年开始在斯福坦研究所工作,1979年起任该所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当时是国际性刊物《人工智能》杂志的编委,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模式识别技术、启发探索策略、机器人问题求解、自动演绎、定理证明和“分布”人工智能。用现在的话说,这可是个“大牛”!

  1981年9月,邀请尼尔逊教授来我所讲学,举办人工智能研讨班。当时,除了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吉林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学者参加,共同了解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现况,共商未来发展,借此大好机会培养我所从事人工智能的人才。

  在那段时间里,得益于这些活动,我所成为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排头兵。蒋新松所长责成我执笔,将我们对国内人工智能现状的调研成果写成一篇综述文章——《人工智能在中国》,发表在1983年的美国《人工智能》杂志(AI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Review,THE AI MAGAZINE Winter,1983,43)。

  人工智能研讨班合影 

  
 

  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1988年8月,我所承办了“IEEE/SMC88系统、人和控制论国际会议”(The 1988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承办如此高规格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我们所当时在国内是比较早的一个。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致开幕词,蒋新松所长是会议两个主席之一,另一位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彼海尔教授。会议历时5天,两天在北京香山饭店,两天在沈阳友谊宾馆和凤凰饭店,途中一天。500多名代表与会,其中100多人来自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我们研究所。会议形成了两册标准规格的论文集,共1411页、入选论文500多篇。可谓盛况空前!

  从发会议通知到开幕,筹备工作历时两年多,基本都是由我所完成的。除所内人员,我们还聘请了国内本领域专家,如杨嘉墀、张钟俊等,组成了程序委员会(胡启恒任主席),审查论文。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会人员 

  这次会议不但提高了我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而且通过会议,我们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技术发展情况,并与有关单位建立了联系,为后续人员出国考察和进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请进来 

  我所对改革开放反应比较迅速,1979年9月,“国门”一打开,我们所就邀请了美国斯坦福研究所B.拉菲尔(Bertram Raphael)教授来所讲学。

  拉菲尔教授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原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时任计算机资源部主任。当时,人工智能在国际上有三大学派,即计算机学派、心理学学派和仿生学学派,各有一套主张,目的都是探索人类智慧的秘密,用人工的方法获得有智慧的机器。拉菲尔属于计算机学派。

  那时候,所内还没有人能胜任专业翻译,是请北京的中科院自动化所楼启明先生担任的,也因此,拉斐尔还到北京自动化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作了一次报告。当时人都觉得,听一次外国学者的报告很不一般,能收获不同于国内的知识,开眼界、拓思路。因此,所里多次邀请外国学者来访,如后来活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意大利学者马尔维索夫、瑰达等。

 

  拉斐尔与我所人员合影 

  随着我所知名度的提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中国科协也常安排与我所专业有关的来访团组,到我所活动或负责组织接待,如美国机器人代表团访问中国就由我所组织接待。

  

 

美国机器人专家访华团(1983年9月)

  随着研究所的发展,来访的内容也从最初的单纯作学术报告,转为专项交流。如美国派瑞公司总裁一行5人来访,就是洽谈水下深潜器(后来的水下机器人)合作事宜。

  四、走出去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大踏步地走出去。

  沈阳自动化所也积极派人员出国学习、考察、交流、培训。有长期进修,有短期访问;有参加科学院组团,有研究所自己组团;有一般考察,也有合作交流;目的地有欧美、日本,等等。

赴美国考察无人潜水器(1984年)

  

赴欧洲考察信息与控制(1986年)

  这些举措,极大地拓展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视野,缩小了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后的所领导、中层干部,很多都有出国的经历。
 

  总之,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沈阳自动化所的科技事业,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简介: 

  陈玉,男,1934年7月生。1963年1月至1992年2月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曾任第二、第三研究室主任和所长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 

 

关闭页面
2018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综合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