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外网 / 所内网
   首页 通知公告 所庆安排 所庆动态 作品展示 视频留影 图像记忆 所庆寄语 联系我们   
 
唐延东:机器人视觉研究组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8-10-26 来源: 【字号:  

  2004年,我从德国不莱梅大学来到沈阳自动化所,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研究。2006年,研究所在中科院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准备申请成立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加强院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力量,我从光电信息研究室调到机器人学研究室,并着手成立机器人视觉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

  

  初创期的机器人视觉研究组(作者右一)

  

  2007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准依托我所建设“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研究组正式归入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制。十年来,在研究组发展的同时,自己也见证了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并欣喜地看到,在2017年科技部组织的信息领域3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我们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跨入国家优秀重点实验室行列。这一成就的取得,凝聚着所里各级领导、同事及研究生们的心血和汗水,也包括那些已离开所里的同事们的努力奋斗和付出。我们研究组也随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壮大而成长起来。

  研究组刚成立时,面临着人员和经费短缺的状况。在人员方面,我们只有两个博士生和两个硕士生;在经费方面,所里在创新基金里及时提供了10万元经费资助,这对于一个新成立的研究组来说,可谓雪中送炭。随后,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争取所外的纵向和横向课题。最初两年,在国家纵向课题争取方面,可以说是颗粒无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屡申屡败;在横向课题方面,好在争取到“森林烟火自动识别与预警系统的开发”一个软件项目,第一个合同也是10万元,而应用单位是一个仓库。这个项目做起来很辛苦,当时只有我和一个硕士生从事研发,我来设计算法,学生编程开发,其他的博士生在做基础理论研究。当时的想法是,我们还是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我给大家提出的口号是“坚持基础研究,聚焦原始创新,形成关键技术!”

  当时认为,我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多次失败,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理论成果与积累不够。随后一年多,我和硕士生去过许多地方,从吉林偏远的山沟到黑龙江伊春大雪没膝的森林——做试验、调试系统,白天做实验发现问题,晚上回到简陋的小旅馆修改设计算法程序,前前后后达一个多月。

  第一次现场验收成功是在吉林一个偏远的部队仓库,距离那里最大的城市就是四平了。验收成功后,我和学生特地跑回四平找了个好点儿的饭店吃了一顿。当时我跟学生说,走,我们过两天文明人生活,找个好点儿的宾馆休整两天,然后再回山沟里干活。以这一软件系统为基础,我们前后一共拿到有200多万的横向经费,这是研究组当时主要的经费来源。

  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研究组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理论成果。2008年,研究组发表了第一篇国内一级学报论文,第一篇SCI论文。2009年,发表了第一篇国际知名期刊论文和第一篇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论文。直到现在,我经常跟新来的职工和学生说,这4篇论文是我们组基础研究的奠基之作,特别是后两篇论文;自此才敢对人说,我们在做基础研究。记得当年,有个基础研究知名单位的学者到研究室参观,看到我们墙报上的这两篇论文,说了一句,你们也在做基础研究啊!在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下,这时的研究组博士生和硕士生达到了9人、博士后1人。在研究组初创的困难时期,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宽松的科研发展空间,所长、书记和室主任分别找我们谈话,分析问题,补足短板,明确发展方向,并在招生、科研条件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2009年,随着理论成果的取得,我们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也终于开花结果。这年,我们共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面上项目、参与1项重点项目)。也正是在这一年,研究组的科研项目,从一些小的横向课题,转到了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项目上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月实验室正式通过科技部验收,为研究组的发展及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科研支撑和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组的成员达到了14人,包括我本人在内有了3名科研人员,其余为博士后和研究生。除了一些小的横向课题,主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我们参与了一项863项目、争取到了国家载人航天预研项目、中科院重点项目及实验室的自主课题。自此,研究组的发展进入到良性发展轨道。从2009年到2012年,我们研究组共在SCI收录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篇,在图像处理国际知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篇。在图像光照处理和在线机器学习方向,研究组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理论模型和算法。我们负责的载人航天预研软件系统集成和被动合作目标的自动位姿测量项目通过验收,在与其他单位承担的5个同类项目验收评比中,我们排名第一。

  2012年,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次正式参加科技部组织的评估,结果为良。说心里话,这与我们的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有一定差距,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基础研究及人才方面与其他重点实验室的差距。记得当时,我们整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年只发表SCI收录论文50多篇,且没有中科院JCR1区论文,2区论文偏少,2区论文加起来不足10篇。与其他国家重点实验室至少200篇以上的发表记录相比,差距明显。当时的另一短板在于人才培养与引进,实验室具有国家级人才头衔的人数也与别的实验室存在差距。应该说,在另一些方面我们与其他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存在着明显优势。

  2012年至今,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基础研究的规定和政策。研究组无论在实验条件、科研经费和成果产出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自2012年到2017年,随着基础理论的进展,研究组每年均能争取到至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资助,其中联合其他研究组争取到一项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深圳市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一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017年,研究组有一名年轻职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有两名年轻职工分别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千人层次。五年来,研究组共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其中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Optics Letters、Pattern Recogni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等知名期刊论文。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AAAI, IEEE CVPR, ICCV)共发表论文7篇。发表的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200次,引用超过百次的有3篇(单篇最高引用360次);SCI他引超过5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39次。在工程应用上,我们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完成了包括国家电网和新松机器人公司在内的企业委托的多项开发工作。研究组目前拥有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以下5人、博士后4人、硕博研究生24名,队伍日渐壮大。

  

机器人视觉研究组合影(2017)

  

  2017年,在科技部组织的信息领域3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四个优秀之一。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实验室在重大产出、关键技术攻关、基础和人才培养引进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补上了原来的短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至2017年,实验室SCI收录期刊论文达到265篇。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中科院1区和2区论文计98篇;论文引用超过4000多次(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引用超过1500次。相关成果连续多次被美国Science期刊的专版报道和关注,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一批年轻科学家成长起来,并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8年,研究组新的研究方向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正式确立,并成立了新的研究小组。目前的研究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需要在原创性理论研究、学术影响力和青年人才培养上努力奋斗,争取跨入国际一流团队行列。

  入所十几年来,体会最深的是研究所有着优良的传统,科研人员具有踏实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能在困难时坚持下来,走出低谷,迎来发展时期。所里上上下下都在为争取项目、为科研工作而勤奋努力。对此,自己有两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有一次乘坐晚上从北京返沈阳的航班,没想到这一航班上竟然有四个分属不同研究室的同事,大家都在积极地争取项目。另一次是去西安落实一个项目,也不约而同地遇见了两名去西安出差的同事,随后在从西安返程沈阳的航班上又遇见一位从新疆出差回来的同事。从这两件小事上,也能看出我们所的科研人员的努力、坚忍和奋斗精神。

  目前研究所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除已有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之外,近两年研究所牵头成立了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依托于研究所成立了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中英“先进机器人学与机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德“工业物联网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组建;中科院和沈阳市将在沈建设以国科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为核心的科教基地……等等,研究所已成为拥有完整学科创新链和完备的创新与人才培养链条的国立科研机构。

  非常值得欣慰的是,这里面也有我们研究组的一份贡献。机遇与挑战同在,创新与奋斗同行。在研究所六十年所庆到来之际,衷心祝愿我所在新时代继承、发扬和发展我们的优良传统,在不远的将来,发展成为机器人与先进制造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创新基地和人才高地。

作者:

  唐延东,男,1962年11月出生。2004年4月至今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研究员。

关闭页面
2018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综合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