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2012.05.20):沈产机器人两登南极大陆帮助科学家完成危险工作
在南极某中国科考站内,一位科考队员正对着话机下达各种操作指令。只见大屏幕上显示着一辆酷似越野车搭载着机械臂的地面自主移动机器人开始移动,并根据自主判断,躲避前方的障碍物。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未来中国南极科考的真实场景。”5月19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成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成博士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沈阳造极地机器人已两次赴南极进行试验性探索。
作为极地机器人项目现场执行负责人之一,25岁的陈成博士4月份才随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试验任务返回国内。陈成博士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2007年开始进行极地冰盖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研发设计和试验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应用能力,而这次在南极完成30公里自主行走试验的是第三代长航程冰盖漫游机器人,此前,第一代长航程冰盖漫游机器人也曾赴南极进行试验。
“这次主要是对机器人在南极冰雪环境中的自主行为能力进行测试和试验,这是中国在南极冰盖首次完成的机器人30公里自主行走试验。”陈成表示。极地机器人研制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对南极埃默里冰架约6万平方公里区域的科学考察任务。
可在-40℃极寒环境作业
长航程冰盖漫游机器人外形酷似一辆橘红色的履带式越野车,重约0.5吨,由三角履带组成的移动系统、自主驾驶系统、通讯远程工作站和载荷系统等构成,可在极地-40℃的低温环境下正常作业。
“极地机器人代表着中国极地科考装备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它不仅会保护科考队员免受伤害,拓展科考空间,同时其全天候作业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南极现场的科考效率。”陈成介绍,南极由于其低温、高压、多发冰裂隙等特点,科考人员难以在南极区域进行长时间的户外作业。而机器人作为科学家“延伸”的眼睛、腿脚、手臂和探测仪器,能实现漫游、观测、探测、采样、分析等功能。在某些特殊领域,机器人可帮助科考人员完成一些危险、繁重枯燥的作业,提高野外考察作业的效率。
在南极过春节没有假期
对于陈成来说,这次南极之旅是一次令他终身难忘的经历。“极光真是太美了,企鹅也是十分的可爱。”陈成告诉记者,踏上南极大陆时,正值南极的夏季,因此温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最低气温也就-12℃左右,气温最高时甚至能达到0℃以上。
说到吃,陈成表示,从国内至南极的航程需要一个月左右,蔬菜根本无法长时间保存,因此,在南极的日子基本都是以肉为主,蔬菜仅仅是点缀而已。而这里的生活并不像大家想得那么枯燥,中山站的配套设施很完备,有健身房、网吧等,甚至还有一个小型室内篮球馆。
不过,由于南极的夏季很短暂,南极的春节没有假期。“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就开始为极地长航程冰雪机器人项目编程,正月初一一早,就与老师一起开始试验。”陈成表示,在59天的测试时间里,他一直没有休息,包括春节也是一样。高级记者 白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