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2012.07.19):潜海英雄揭秘水下7000米“龙宫”行

发布时间:2012-07-19

这个夏天,世界最深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迎来了远途而至的“中国龙”:7062米,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又创下新的深潜纪录,使中国成为同类载人潜水器中作业深度最深的国家。

尤其让沈阳人自豪的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开周博士有幸成为这次海试的试航员之一,他在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世界深海探测科技领域的同时,也把“沈阳智造”带到了世人面前。

昨日,刚刚凯旋的刘开周博士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解密你所不知道的“蛟龙”深潜秘密和试航员生活。

7000米海底就像湖边浅水区

刚刚凯旋,刘开周还未褪去疲惫就来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报到。其实,本报记者早在2011年“蛟龙”号5000米海试时,就开始关注他的动态,并做过连线。昨天上午,面对迟到一年的面对面专访,不善言谈的刘开周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而本报记者给他带来一份“贺礼”,今年6月26日的《沈阳晚报》,上面刊载着本报记者采写的关于他的稿件和照片。

刘开周告诉记者,他是山西人,在沈阳学习工作了17年,沈阳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谈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刘开周告诉记者,7000米深的海底不像在浅海中看到的生物种类繁多、生机盎然,下潜过程中会看到外面星星点点的生物发出的亮光,下潜到几百米以下时外面已经漆黑一片了。

“当我们快要到达海底时,首先打开‘蛟龙’号上的照明灯、照相机和摄像机,通过观察窗,在舱内可以看到螺旋桨搅动起来的泥沙。等泥沙落底后,可以看到前面约20米远范围内的东西,海底就像湖边浅水区,黄色的泥沙上面遍布黑色块状物,偶尔可以看到若有若无的水螅。在潜水器航行过程中,有时可以看到白色透明的海参、紫色的海参、鱼、虾、海星等生物。当把诱饵放下进行沉积物采样、水样采集等作业时,发现诱饵附近出现了大量的生物,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估计是海底食物非常匮乏,它们依靠敏锐的嗅觉器官嗅到了诱饵的味道,想过来美餐一顿了。”刘开周绘声绘色地说。

解手不便尽量少喝水

刘开周走进公众视野始于中央电视台2010年7月12日,关于“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成功的报道,2012年6月24日,刘开周参加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成功的试验,刷新了此前的世界纪录。刘开周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在他所参与的4次海试中,已成功下潜了7次。

刘开周告诉记者,试航员入舱是在母船“向阳红09”上进行的,“蛟龙”号的上方有一个舱口盖,试航员通过这个盖子进入舱内,技术状态检查正常后,才会使用A型架起吊。而“蛟龙”号的下水和回收都是通过母船“向阳红09”船上的A型架来完成,虽然入水地点是确定的,但由于水流流动方向不确定,“蛟龙”号的回收位置是不确定的,需要上浮后与母船通讯,等待母船来回收。

由于每次水下作业都长达10小时左右,因此试航员在水下工作状况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刘开周告诉记者,随着“蛟龙”号不断下潜,舱内温度从20多摄氏度不断下降,最后下降到14摄氏度左右,需要添加一件外套。

水下的伙食更像是去野餐,会带一些面包、巧克力、水果、牛肉干、牛奶等,但绝对不能吸烟。刘开周表示,由于“蛟龙”号上没有卫生间,因此舱内解手不便,在下潜前一天和下潜过程中,他们都尽量少喝水,并且避免吃辛辣食物。试航员之间也会在饮食方面相互提醒。

刘开周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向阳红09”上生活还可以,船上有局域网,大家业余时间可以玩玩电脑游戏,共享一些图片和电影,他在船上最多的运动就是“遛弯儿”。伙食也不错,一般两荤两素,甚至还能吃到酸菜,赶上吃酸菜炖肉的时候,他和沈阳同事们都会多要一些。虽然海试期间正值欧洲杯,但大伙儿都没看上,身边的一些球迷队友很上火。

“天海对话”甘愿当配角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开周执行此次下潜作业的同一天,“神九”与“天宫”实现了对接,中国人创造了上天入海的两个新纪录。7000米深海的“蛟龙”号里3名试航员和翱翔天宇的“天宫”里的3名航天员,穿越漫漫海天,互致问候。

刘开周告诉记者,观众们看到的对话画面,是他用DV机拍摄的,正因如此,他才没出现在画面内。“虽然这段影像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全球关注,但说句实话,自己还没来得及看。”

刘开周说,他提前一两天得知自己将参与下潜,而下潜人选是由之前的任务完成情况确定的。

谈起往事——

母亲曾借高利贷供孩子读书

刘开周的老家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黑石岭村,他们家兄弟四个,有三个都考上了重点大学,这在镇上引发不小的轰动。

刘开周告诉记者,当时,父亲因为压力过大,曾和母亲商量是否让孩子们辍学挣钱养家,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坚持认为只有上学才是出路,无奈之下,母亲陪笑脸、说好话借钱,甚至还借高利贷供孩子们上学,宁愿自己流血流汗,吃苦受累,也不让孩子们辍学回家。

刘开周告诉记者,1995年,他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一方面,他用业余时间当起了家教;另一方面,刻苦努力,每年都拿奖学金,几乎是靠自己“赚钱”读完大学本科,后又攻读硕士、博士,直至成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谈到对下一代的期许,刘开周表示,孩子们要胸怀大志,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迷失自己方向。要知道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自己去努力奋斗,要明白付出不一定会得到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得不到回报。  

本组稿件由高级记者 白昕 采写 摄影 聂焱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