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2016.05.08):勇闯深海的“黄胖鱼”——我国水下机器人实现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16-05-09

  

  工作人员对“潜龙二号”进行维护保养。新华社发

  4月20日,“黄胖鱼”历经三个多月的印度洋海底探险,终于顺利完成了所有试验探测任务,载誉归来。 

  “黄胖鱼”有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潜龙二号。它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是它的诞生之地。 

  这一次,“黄胖鱼”的海底探险,有哪些新的突破?又意味着什么?新华社记者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首次征服中脊海底 

  长3.5米,通体鲜黄色,头尾各有两个红色“鱼鳍”型推进器,潜龙二号看上去就像一条黄胖鱼。 

  1月10日8时许,西南印度洋,海面风平浪静。但在深达3000多米的海底却崇山峻岭,最大落差高达1000多米。与此前在湖中和浅海的“模拟考试”不同,“黄胖鱼”要在这里完成它的第一次大考。 

  在止荡绳的牵引下,“黄胖鱼”缓缓由“向阳红10号船”的后甲板没入水中。潜龙二号总设计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此刻既激动又紧张,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小黄点逐渐消失在蔚蓝色的大海里。 

  这时,研发团队的所有人也都簇拥到监控室,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黄胖鱼”每隔24秒出现一个新的数据,并逐渐形成运行轨迹。约半小时后,“黄胖鱼”到达预定深度,开始自主航行。 

  潜龙二号软件负责人徐春晖说,印度洋中脊海底环境复杂,作业难度极大。稍有不慎“黄胖鱼”就会发生碰撞,甚至一去不复返。 

  为了提高潜龙二号海底实战力,研发团队改进了传统的回转型设计,使用立扁形设计和可旋转推进器减少行进阻力,还首次采用基于前视声呐的避碰控制方法。刘健说:“本次探测时的一次下潜探测中,就触发了90次避碰,它都有效规避了,没有发生一起触碰事故。” 

  近90天的海试中,潜龙二号首次成功完成了对“海底黑烟囱”——深海硫化物热液区的探测,这个区域富含铜、锌、铅、金与银、钴、锰等金属元素。单次下潜最长时间超过32小时,最大深度超过3200米,连续4个长航程成功探测成绩为我国深海机器人之最。 

  未来目标:马里亚纳海沟 

  75岁的封锡盛,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水下机器人从零起步到发展壮大全过程。 

  2010年以后,水下机器人发展进入“快车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7000米级海试中打破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紧接着,无人系列的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也横空出世。作为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潜龙二号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日本研制的“海沟”号,1997年在关岛附近成功地下潜到10911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都凭借本国的实力希望更大限量地分享深海海底资源这块“蛋糕”。于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内,“蓝色圈地”运动正日趋激烈。 

  潜龙二号的成功海试,巩固了中国科学家乘势而上的信心。我国水下机器部分单机性能与国外相齐,但生态体系建设相差甚远。刘健表示,即使是单机,智能化水平和通讯能力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如何让“黄胖鱼”像人一样有更多的智能,只是刚刚开始。 

  “以潜龙二号为新的起点,中国水下机器人开始游向下一站。未来十年,中国的水下机器人一定能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封锡盛说。 

  据新华社5月7日电 

  (原载于《南方日报》 2016-05-08 02版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