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所内网 | 所外网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学研究 |  研究团队 |  研究成果 |  学术活动 |  招生招聘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自主机器人课题组>新闻动态>科技动态
加强无人机遥摄的表现力探索
 
  时间:2017-03-03 字体大小[ ] 作者:

 

  2015年华赛 灾难与疾病类单幅金奖。 

   

  2014华赛日常生活单幅 大学寝室避暑“神器” 

   

   

  《新蓬莱仙境》 

   

  2013年4月10日,珠海海滨泳场,春雨过后,市民在未干的沙滩上打排球。 

  不久前,当人们还在感叹“自拍杆”那神奇的拍摄视角时,却惊奇地发现,位数众多的“会飞的照相机”正举着镜头带着传感器,铺天盖地的向我们飞来。这些“外星人”高喊着“缴枪不杀”!把摄影人的相机抢走了。

  它们从天空垂直向下的视角,轻而易举地拿下人们感到陌生的俯视影像,在观者的阵阵欢呼声中捧得无数大奖。这个突然闯入的影像应用范畴的新门类,很快显露出其强大的优势,并且带着巨大的视角优势,开始在广阔的新闻采访领域中撒野了。

  因为,无人机技术进步太快,无人机摄影来的太快!人们(包括国际国内的权威摄影理论部门)面对布满天空的无人机还没有来得及梳理总结,去年7月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和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无人机航拍行业高峰论坛”和“中国新闻摄影高峰论坛”上,作为中国航空报社和航空航天新闻摄影学会的代表,笔者提出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快“确定无人机摄影的学科定义”,努力探寻“突破无人机摄影表现力瓶颈的途径”。

  无人机摄影的学科定义

  无人机摄影的学科定义应该是——摄影师运用监控器,通过无线电波操控无人机载摄影设备获取影像的过程。

  这里涉及三个要素,即:无人机的飞行、照相机的摄影和摄影师的操控。虽然,它与摄影师搭乘飞行器直接升空航摄有操作层面的差别。但是,无论摄影师升空航摄,还是摄影师站在地面遥控拍摄,都是用航空器托起照相机的形式,在空中飞行中获取航空影像的过程。

  因此,这种新型摄影方式,全称应该规范为——无人机遥控航空摄影,为了与摄影师搭乘飞行器升空的“航摄”有所区别。所以简称“无人机遥摄”或直接称“遥摄”。

  无人机遥摄的表现力分析

  必须指出,不是拥有了无人机就能很好地完成航空摄影使命,也不是熟练操作无人机就能获得杰出的航空影像。

  随着无人机摄影操作的简单实用,空中鸟瞰不再是专业航空摄影记者的特权,开始成为平民化的视觉常态。大家对空中俯视影像不会再感到陌生,那种新奇劲儿也会逐渐淡漠。无人机在空中拍张照片,就迎来一片点赞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如今,航空影像如何展示新闻现场,形象表述新闻内容,如何运用全视角加强对事物的表现力,已经凸显在人们的面前。记者会在回归冷静的情况下意识到,无人机无非是我们手中的一种工具,一只会飞的记录仪或画笔。要用它干好活,还需以加强新闻摄影的观念意识,在形象表现力方面狠下工夫。

  作为“第四届国际航空航天摄影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和“新华鹰无人机航拍大赛”评委,笔者特别注意无人机摄影这个门类作者群的动向。通过遥控无人机折射获取的影像中,虽然不乏惊人力作,但大部分仍不尽人意。问题大多出在表现力方面:有视角却没力度、有地标却没表情,有纵深却不震撼、有景物却不动人,有人物却无情趣。工业化的扫描,大范围的覆盖式括揽,使画面缺少选择、缺少变化、缺少新闻观念指导下的影像典型性。这些作者虽然大都能熟练驾驶无人机、操纵机载照相机,却缺少航空影像的俯视经验。即便完成了程序化的影像记录过程,却没能达到理想的表现水准,亦谈不上“上帝视角”带来的俯视冲击效果。

  其实,无人机遥摄受到媒体注意只有3年时间,把无人机摄影队编入媒体队伍也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无人机遥摄表现力建设问题似乎还没提上日程。

附件下载

© 2017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主机器人课题组 版权所有